
质量与安全,是高速公路建设永恒不变的话题,为了打造品质工程,我们一直在寻找—— “芯”的方向 台州沿海高依速托智慧管理,建设品质工程纪实 台风“尼伯特”在浙江沿海声势锐减,而一股工程竞赛之势却战旗猎猎、风头正劲。在台州、宁波、温州等地,2016年“两美”浙江重点工程立功竞赛激战正酣。台州沿海高速公路作为交通工程的代表,比质量安全、赛标化进度、拼效益创新、竞内业廉洁,演绎交通之美。 现代工程要完成从传统建造到智能“监”造的转型,信息化发展是关键。秉承着这一理念,台州沿海高速从项目成型之初就找准“信息化”这一支点,提前谋划、升级探索、集成创新、深入推广,旨在推动品质工程的建设。 “量身定制”的信息化系统从今年四月试运行以来,正在逐步扫清工程在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整改和履约等方面的管理“盲区”,管理人员“弹指一挥间,情况尽心间”,管理模式更灵活、更高效。 7月18日,全省质量安全信息化现场会暨品质工程动员会将在台州沿海高速召开,依托智慧管理,打造品质工程将成为全省交通建设新的方向。 早:不忘初“芯” 设计招标阶段就明确了信息化要求 对于现代工程的要求,“五化”最为科学。这是2012年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工程管理“发展理念人本化”、“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精细化”五大要求的简称。 时至今日,浙江的交通工程以“标准化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提升着建设、施工管理的水准,走在全国前列。“互联网+”时代当下,“信息化”这股包含着最多现代工程建设元素的力量,也逐渐显现出了对工程管理的主导作用,强势助力着“品质工程”的打造。 早在台州沿海高速的“孕育”阶段,“信息化”便作为“优良基因”,植入了该项目的生命体中。项目设计完成之后,指挥部便结合建设难点,集思广益,汇同专业人士,不仅先后前往全国公路信息化管理先进单位进行调研、考察,还从省内的在建项目中“取长补短”,积极开拓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 为了确保中标的第三方信息化服务单位具备专业水准,招标阶段中,业主单位通过招标文件明确了服务期、设计、运行优化、后续服务等系统要求。由于服务单位的提早进驻,系统从开建、试运行至今已经过多次升级拓展,保障不断推进的工程进程。 “开展信息化,最怕就是在建设施工阶段‘半路杀出来’。这个时候施工单位很尴尬、也难与专业的信息化服务单位配合好”。台州沿海高速“提早”约定的做法,使信息化建设更成体系,也让施工单位的这个担心成了多虑。另外,招标文件也约定了施工单位需要多少设备、人员,实行哪些工作内容,明确的分工提升了各方的执行力。 全:全“芯”全意 “369”模式对各子系统全面包罗、相互融合 信息化的管理在我国交通建设中尚处于发展阶段,管理方和施工方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高效、便利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弊端。 行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类似项目管理系统、办公oa系统已经实践了多年,针对质量管理的数据检测类的系统也已经广泛的应用起来了,但是系统之间总是不够兼容,各管各的,而且数据信息很单一,不能共享联动,自然也就难以解决问题”。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ts09标项目部的相关人员说:“之前施工单位基本上是自己搞自己的信息化系统,缺乏与业主、与参建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互动,另外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打开台州沿海高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369”模式的平台大全然不同。这个平台包含了3个管理方向:日常管理、质量和安全;6大管理系统:基础管理平台、项目门户网站、oa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管理系统、人脸考勤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包括试验机联网监控、混凝土拌合站监控、桩端压浆监控、预应力智能张拉监控、试验室智能养生、压路机碾压定位、桥隧安全管理、移动质安巡查和大型施工机械检测在内的9大监测类系统。 包罗全面的“369”模式管理不仅基本扫清了工程监管的“盲区”,更是使系统和系统之间从“各自为战”到“互联互通”,实现了高度集成。这样一来,信息数据“动”了起来,“活”了起来,还可以进行对比、共享,从而进行沟通、分析、决策。另外,沿海高速全线近13家施工单位、8家监理单位和9家第三方服务单位,数百名管理人员都一并接入了该系统,实现了“一个系统、协同作战”。 精:精“芯”制造 监管精密:ipad操作实现“移动”质安管理 现在,指挥部人员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远程管控”,只需要从沿海高速主网站登陆信息化管理平台,随时处理要事,或是打开视频系统,随时监控施工。 一旦在看视频过程中发现违规操作等现象,管理者可以第一时间截图,系统也会进行通知、落实整改、反馈等操作。可以说,摄像头在日常施工中,延伸了管理人员的视野,甚至延伸到了施工现场的每一个角落。据了解,这是基于全线22家参建单位所建立的22家视频监控中心来运行的,每家监控中心都有值守人员。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巡查单”,台州市沿海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郑求才打开了ipad,向记者演示了“移动质安系统”的操作,“业主和监理方在巡查中发现问题,现场拿ipad就可以拍下来,现场记录、现场评定,全电子化”。通常,施工单位也是第一时间收到巡查整改单,评定时间和评定位置都可以定位,数据是不是事后补充,或者胡乱填写,就根据这个来判断。 从4月信息化系统试运行至今,已经巡查发现并整改378项质量安全问题,通过视频监控发现的各类安全隐患从第一个月的152次下降到现在的50余次。 数据精准:数据从被动监测到主动分析 信息化的管理之所以区别于传统模式,就在于“大数据”的功用。 试想,施工方角度拌制1单位混凝土,若是降低一点原料的比例,总材料成本能大大降低,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可能就是“毁灭性的”。 在现在,“369”模式下的各大质量监测系统对全县26台拌合、23台万能机、21台压力机、10台桩底压浆机进行数据智能采集,截止目前共采集数据达到460000余组。采集到的数据一旦有一项不合标准,系统就会自动预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一目了然,偷工减料和数据造假无处藏身。 信息化的更高级层面,是让数据完成从“被动监测”到“主动分析”的使命,让“静止”的数据“活”起来。 以拌合站为例,项目部拌合站负责人介绍说,从工地取样的混凝土试块强度报告中,强度都够,也没有不合格试块,但是各个标段制作的试块就是存在质量差距。这时候,系统就可以对被采集数据进行横、纵关联分析,把隐含在各组数据之间的隐性特征提炼出来。 “高质量的混凝土试块的各组数据方差小,代表着强度波动小”,负责人说,“这就相当于平时模拟考试成绩稳定的学生,大考中容易发挥好”。 考勤精细:人员“刷脸”进出栈桥 “见过刷卡进出的,但这‘刷脸’的形式还真是第一次见到”,来自四川的施工人员周有根在台州湾大桥栈桥出入口看到“人脸识别”系统时,难掩新鲜感。 “地铁式”门禁系统逐渐受到“忘带卡”、“卡坏了”、的诟病,台州湾大桥的门禁系统则采用了国内研发的最新的智能安防管理系统,首次在户外施工现场采用非接触式视频分析处理方式。人脸考勤系统基于最新的生物识别技术,进出靠“刷脸”就行,造假不了,车辆进出也要对车牌进行有效辨识,一旦非法闯入,系统就自动报警。 杜绝了“代刷卡”、指纹造假形式,就等于杜绝了“人情”考勤。目前,台州沿海高速全线30个合同施工主体,数百名管理人员和数千名施工人员都将纳入这一先进的履约管理模式。 据了解,项目开工以来,人员违约履约罚金已达1120多万元,施工单位的履约意识和人员的到位率都明显提升。 文字 俞翌立 图片 由台州市沿海高速指挥部提供 |